“亭者,停也。人所停集也。”亭,也叫凉亭,是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建筑,一般为开敞式结构,没有围墙。《园冶》中说,亭“造式无定,自三角、四角、五角、梅花、六角、横圭、八角到十字,随意合宜则制,惟地图可略式也”。爱晚亭、醉翁亭、兰亭、沧浪亭、陶然亭……从南到北,中国大地上,亭子的存在金来源,不仅将一个供人休息的地方变成一道靓丽风景,也将这种浓郁的中国风吹向世界。
在有着园林城市美誉的合肥,那些造型各异的亭子,或矗立在路旁,或临水而立,或掩映于扶疏花木之中,悄然打扮着这个城市,它们见证了合肥的发展与变迁。人们赋予每一座亭子美好的名字,这样,合肥的亭子便有了生命。于是,合肥亭子的故事,就从建筑演变为城市历史中风姿绰约的篇章。
包公祠里的传说
包公祠位于包河畔,是合肥城内最著名的景区之一,这里有两座独具特色的亭子,因为包公的知名度也被人们熟悉。
其中一座是廉泉亭,也可以说这是合肥知名度最高的亭子,因为廉泉故事而家喻户晓。
廉泉亭位于包公祠东侧。出正殿东行不远,就可以看到一座六角攒尖亭,亭内有一口名为廉泉的古井。亭因井得名,井与亭生辉。至于廉泉亭建于何时,已无法考证,最新的记载是1980年重建。
亭中那口井,就是大名鼎鼎的廉泉井。传说曾有一名太守饮用此井水后头疼不止,从而使其贪官的身份暴露。这眼看似普通的水井变成了能辨廉贪的廉泉井。廉泉亭以金黄色的葫芦形宝顶装饰,覆盖着青灰色的瓦片,在古朴而庄重的包公祠旁讲述着神奇的故事,展示了一代代人对清廉文化的膜拜。
另一座是流芳亭,安静地伫立在依岛傍水的包公祠西南角,1981年重建。它曾叫流芳台,光绪三十一年(1905年),庐州知府龚镇湘将其改名为流芳亭以纪念包公。亭上的“流芳亭”三字,由合肥书法家葛介屏先生题写,笔力遒劲,气韵生动。
稻香水榭立面
逍遥津里的童年 金来源
进入逍遥津公园,绿树翠竹间,一座古朴的亭子若隐若现,这就是逍遥榭。亭子始建于1954年,由一条长廊与一单檐歇山顶的亭子巧妙组合而成,还配有一个伸向水面的小平台。亭顶铺着红色的板瓦,垂脊与屋檐则刷上了青色,色彩对比鲜明,这座亭子是无数合肥人的童年记忆。
湖心亭和报春亭的设计也巧妙结合自然与人文元素。
湖心亭,即逍遥墅,建于1958年。它通过二道桥与外界相连,展现出一座金色玻璃瓦重檐亭的典雅姿态。报春亭则坐落于逍遥津的梅花山东侧,风格简约雅致。
从逍遥津南大门进入,是一尊张辽骑马的威武雕像。与之相对,在盆景园东侧松柏林中的一座高岗上,相传是张辽的衣冠冢。这里矗立着一座文远亭,其不仅是对张辽的纪念,也提醒着人们合肥无处不在的三国烙印。
叠亭南立面
环城公园的“项链”
在老城墙基础上修建的环城公园是合肥城市建设因地制宜的杰作。那些分布在约9公里范围环城公园里的亭子,以各自特色扮靓城市。
从安农大B地铁口东行约两百米,雨花塘北端就是著名的庐阳亭。因为离住处不远,这里是我们散步经常走进的地方。
庐阳亭建于1984年,是叠落式三层亭阁。从长江中路与环城公园西山景区交口沿着台阶走进亭子,就是最高层了。黄色的柱子,浅红的亭顶,外墙面以灰、黄褐色石块拼接,如此撞色风格,使庐阳亭在绿荫掩映中脱颖而出。亭子一层匾额上题写着“庐阳”,落款为“侯永”,字体潇洒俊秀。
盛夏的清晨,亭下雨花塘里睡莲正在开放,亭子里,是练习舞蹈的市民。庐阳亭在车水马龙的城市与自然之间潇洒过渡,紧靠亭西边是一处小瀑布,流水潺潺,给城市吹来了质朴灵动的山野风。
位于阜阳路桥南端西侧,阜阳路与环城公园北路交口是一座造型独特的重檐六角亭。这座亭子建于1982年,呈六角形,六角重檐攒尖顶,檐角有着夸张的飞翘。走进亭中,凭栏远眺,是南淝河旖旎的波光水色。
稻香水榭位于金寨路与环城西路交口西南角,雨花塘东南岸,临水而立,建于1984年。水榭由弧形廊亭与错落相连的一对四角亭组成。两座亭子皆为卷棚歇山顶,檐角舒展翘起,碧绿的琉璃瓦与清亮的雨花塘、绿荫融为一体。亭内门为瓶形,窗为扇形,与亭身和谐统一的同时,巧妙地完成了框景与借景,让人在移步换景间领略风景之美。远看,水榭轻盈灵动,仿佛浮于碧波荡漾的水面。
稻香水榭叠亭又叫“迎曦亭”,位于银河西岸,背靠金寨路,建于1985年。亭分上、中、下三层,呈“跌落式”,游人可从不同高度领略银河风光。
亭上覆橙红色琉璃瓦,下铺灰色地砖,柱白色,墙面则与庐阳亭一样以灰、黄褐拼石筑成,似乎与之遥相呼应。亭入口匾额上题写的“迎曦”二字,让人不由得想起清晨第一缕阳光照进来的温馨。立亭内东眺,便是合肥标志性建筑之一——大钟楼,传统与现代成为有机的整体。
庐阳亭立面(图源:合肥城市规划志)
散落深院的名亭
与开放的风景区不同,还有一些名亭在安静中等待人们的瞩目。
明教寺大殿旁,一座古朴的小亭静静地伫立,这就是屋上井亭。屋上井因井口高于教弩台下民房屋脊而得名。相传该井乃是当年魏军为汲水所凿,在西晋时得到整修,井栏周围现尚有“泰始四年殿中司马夏侯胜造”字样,由此推算,该井至少已有1700年历史。井栏口遗下二十多道由汲水绳索长期拉磨形成的沟槽。特殊的历史背景和建筑风格令人驻足流连。
听松阁,位于明教寺的东南隅,是六角重檐的设计,与屋上井亭风格相似而更显巍峨。
象牙塔里的名亭也别有风味。比如刻在多少学子记忆深处的春晖亭。亭子坐落于安徽大学龙河校区的眼镜湖中央小岛上,是安徽大学旅台校友会于1994年捐建的。亭子周围绿树环绕,尽显静谧之美。这座融合了南洋设计风格的亭子,为大学校园增添了一分优雅与文化积淀。
合肥名亭数不胜数,亭子的故事早已深深融入居民日常生活金来源,这些别具风姿的亭子不仅是城市环境不可缺少的点缀,也共同塑造了城市的风貌。
扬帆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